LINE 不被封鎖的技巧 | 藍眼知識庫 | 免費 Instagram 自動加好友機器人 | Instagram行銷機器人 | 自動化網路行銷機器人 | 我們

LINE 不被封鎖的技巧


什麼是封鎖?

談 LINE 被封鎖之前,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封鎖。LINE 的封鎖分為「好友封鎖你」與「官方封鎖你」二種,有些人將官方封鎖講成「停權」,其實 LINE 的停權並不是你的帳號全被封鎖,被封鎖的帳號仍可以做很多事,你只有一種權力被剝奪,就是發言權。比較接近封鎖的說法應該是「禁言」,官方封鎖你就是指你被禁言了!雖然你仍可傳訊息給好友,但你的好友永遠看不到這些訊息(但有趣的是語音或視訊電話聯絡對方仍可以使用,只是文字訊息被禁)。

好友封鎖你

好友封鎖你是指如果你的好友(好友不一定是好朋友,只是在 LINE 裡是如此稱呼)不喜歡你或不喜歡你傳的訊息,他可以按下封鎖按鈕把你封鎖,這樣眼不見為淨,你就成為他的封鎖名單中的一員,如果他真的太生氣了,也可以在封鎖名單中點擊編輯把你刪除,從此二人再也無法用同一帳號加好友聯繫,這應該算是真正的絕交吧!(LINE 轉生可以解除對方封鎖,但這又是另一個話題)

LINE 不被封鎖的技巧

官方封鎖你

如果你是被 LINE 官方封鎖,那事情可就嚴重了!因為當你被官方封鎖時,你使用 LINE 並不會有任何異樣,仍會收到好友傳給你的訊息,一切看起來都很正常,直到你發現你傳的訊息,好友們永遠都是未讀,你已經無法傳送任何訊息給你的眾多好友,LINE 官方封鎖你只是把你傳訊息的功能給屏蔽掉,其他功能像是換頭像、打語音電話、打視訊電話、更新記事本與新增照片、投稿至主頁、改暱稱、改動態消息等等其他功能都仍然正常運作,你的好友也都可以看到或收到除傳訊息外的功能,你唯一被閹割的功能就只是「傳訊息給好友」,但是如果你的 LINE 無法傳訊息,這個 LINE 帳號也失去意義了!我分享一下我自己被 LINE 官方封鎖的經驗,封鎖當下你就像個耳不聾的啞巴一樣,聽得到對方,但對方聽不到你說的話,十分痛苦!

如何解除官方封鎖?

LINE 提供意見

好友們有各種理由想要封鎖你,但被好友封鎖不是件大事,畢竟每個人都有選擇喜歡誰或不喜歡誰的自由,但是被 LINE 官方封鎖,此帳號就成為廢物,同時也失去了價值,並且根據許多網友與我自身的經驗,要求 LINE 解除封鎖成功機率不高(非常低),甚至比登天還難,你知道嗎?LINE 公司沒有任何客服電話(真是屌!),想要詢問 LINE 只能透過官網的「提供意見」網頁,花時間一個字一個字填寫,有使用過提供意見的人都知道,這樣一來一往最短三天(聽說最近速度快了些),最長可能無疾而終(如果你的問題反應口氣不佳的話),回報問題的過程中充滿了雞同鴨講的情節,相信我!最後你極有可能會選擇「直接放棄」,自己悶著頭重新申請一個新的 LINE 帳號(但原手機與手機號碼從此將永遠無法再使用 LINE 或申請 LINE 帳號,關於這點,只能說 LINE 你夠狠!),會分享給大家這些是因為我之前的 LINE 帳號就是被封鎖,所以我可以很真實描述給大家了解。


那什麼情況下,LINE 官方會封鎖你的帳號呢?

根據客戶、網友的分享與我們團隊的研究實戰經驗,加上 LINE 在服務條款中詳細列出一些禁止事項,當發生例如大量發送商業廣告給陌生人、散佈色情內容、或是不法詐騙等,經其他用戶檢舉,LINE 就會暫時封鎖其帳號功能。歸納出 LINE 被官方封鎖的原因主要有二:

免費的 LINE 自動群發機器人

1. 群發速度太快

根據我們實驗室的測試,單位時間內群發太多訊息,LINE 官方會自動封鎖你的帳號(包含手機與號碼都永遠無法再使用 LINE),所以大家在群發時要特別注意,每則訊息傳送後要休息個幾秒,發送數十則後(建議 10 則)要等待更長時間。總之,慢慢發一定會安全遠離封鎖。我們研發的 LINE 自動群發軟體 AUTOS 已經做到優化,用 AUTOS 機器人群發是不會因為速度問題而被封鎖。

2. 被好友檢舉

如果群發訊息打擾到好友(通常是廣告),好友可透過 LINE 提供的檢舉功能(只有手機 APP 才有,電腦版的 LINE 無任何檢舉功能)進行檢舉,被檢舉後,你就可能遭受到 LINE 官方的永久封鎖,目前沒有證據顯示出是累積多少人檢舉、多少時間內超過多少檢舉數量、或是有什麼固定規則會啟動封鎖機制。不過,我們認為 LINE 官方應該不會雇用大量人力觀看與審查每個人的檢舉內容(數量應該不少),一定主要是仰賴電腦程式分析與設計固定規則執行封鎖。

免費的 LINE 自動加好友機器人

我們先來看一下,哪些場景會出現檢舉按鈕,這是我們一定要先避免的。首先,用 LINE ID 或電話號碼加好友時,對方會出現加入與封鎖,並沒有出現檢舉按鈕,其實這時去官網檢舉也無意義,因為證據不足,所以當你用「LINE 自動加好友機器人」,配合「萃取服務」大量加好友時,請放心!你不會被檢舉。

萃取服務

但如果你要發訊息給剛加入的好友(你加入對方,但對方尚未同意),對方的手機版 LINE 會出現三個按鈕(限手機 APP,電腦版不會有檢舉按鈕):(1)加入、(2)封鎖、(3)檢舉。因此,你有三分之一的機率可能被檢舉,檢舉的理由區分為四種:(1)濫發廣告訊息、(2)傳送色情訊息、(3)騷擾行為與(4)其他,經好友檢舉後,LINE 會將用戶的個人資料以及該用戶最近傳送的 10 則訊息(用戶就是你),或是有問題的投稿內容(針對主頁投稿)會傳送給 LINE 公司進行審核。假設 LINE 公司沒有雇用非常多人力以人工方式處理檢舉通報,我們猜想它可能會依據被檢舉的人數、頻率或是否發送相同訊息等等有規則的資訊,進行比對後執行封鎖指令。套句曹操名言:「寧可錯殺一百,不可縱放一人」,如果殺錯,你可以填提供意見。

另一個有出現檢舉按鈕的地方是你跟對方聊天室的設定裡,最下方有檢舉按鈕,不過因為藏的比較隱密,如果對方已經加你為好友,後來不喜歡你時最多只是把你封鎖,比較少見有人會特意到聊天設定中費力檢舉你。

還有在與好友(但對方尚未加你為好友)的聊天室中新增記事本時,對方也會出現三個按鈕:加入、封鎖、檢舉,如果你在對方沒同意下就新增雙方的記事本,他就有可能會檢舉你,機率也是三分之一。

再者,點擊主頁右上方三個點,也會出現檢舉按鈕,這地方是針對你的主頁投稿的內容如果有廣告、色情與騷擾行為時,任何人都可以檢舉。但主頁的檢舉不像對方未加入好友時,你發訊息給他時主動出現的三個按鈕,這裡的檢舉按鈕是隱藏,對方必須找出來才能檢舉,所以我們推論在這被檢舉的機率也不會高。

還有人問加群組會不會被檢舉,目前是不會的,對方只有參加或拒絕二個按鈕,沒有出現檢舉按鈕,所以請大家放心加好友入群組!


根據以上分析,我們可以得到三點結論:

  1. 加好友相對比群發安全,就算把陌生人加為好友,也不會有被檢舉的風險。
  2. 當你透過搜尋加入對方成為好友,而對方尚未同意你是他的好友時(尚未點擊加入的按鈕),這時候你強迫將訊息傳遞給對方是最危險的,被檢舉而遭官方封鎖的機率也是最高。
  3. 主頁與記事本投稿可能被檢舉,但因為檢舉按鈕不明顯,不是直接出現在畫面上,所以被檢舉的機率很低。

最後,分享給大家目前利用 LINE 行銷的幾種方法:

1. 大量曝光 (LINE 絕對不會被封鎖)

萃取服務的大量曝光

經由加好友但不發訊息方式,讓 LINE 好友可以看到我,引起好奇或興趣,進而產生商機。此方法的廣告效果主要是在同意加好友的畫面,對方會看到你的頭像、主頁照片、主頁投稿、暱稱、動態消息等廣告資訊,這些圖文的設計非常重要,讓對方看到的同時瞬間產生興趣或引發好奇,引導對方連到網站、或加另一個 LINE 帳號、或撥打電話等方式聯繫賣方。

大量曝光方法的優點是 LINE 帳號不會被官方封鎖,但缺點是無法像手機簡訊或群發一樣,強迫受眾主動看到。為了方便大家利用此方法,我們研發了 autoF 自動加好友機器人,配合萃取服務中的大量曝光功能,你只需要用少數 LINE 帳號就可以循環加好友,不受 5000 好友限制,讓你 24 小時不中斷的廣告曝光。

2. 強效曝光

加完好友後,經過大量群發訊息,可以將廣告在短時間內群發給清單上的所有好友,此稱為強效曝光。

強效曝光的優點是你的好友會立刻收到 LINE 訊息,看到的機率非常高,效果也最直接,但缺點是非常容易被好友封鎖或檢舉,更可能沒群發完就被 LINE 官方封鎖,你需要負擔的成本(行動電話號碼)也較高。

3. 培養帳號 (LINE 絕對不會被封鎖)

此方式是我們最推薦給大家的!加滿好友後將 LINE 帳號做長久的培養與經營,不會輕易群發,也不會在頭像、主頁照片、主頁投稿、暱稱、動態消息等放上太顯目的廣告訊息,藉由培養與好友間的信賴關係,進行長時間的價值行銷,如此才能長長久久!


其他分享

  1. 如果你因為工作上有需要發送廣告給陌生好友,建議你一次的發送量不超過 500 名好友,然後休息一小時以上的時間再繼續群發。
  2. 群發內容不要全都是廣告,如果你先發長輩文(問早午晚安或是天氣變化要注意),然後廣告置入在長輩文後方,這樣被封鎖的機率會大幅降低。
  3. 多則不一樣的訊息,以隨機發送的方式群發,也可以降低被檢舉的風險。
  4. 如果對方已經加你為好友,你被檢舉的機率就非常低。所以,如果你先引導好友加你,等很多人加你為好友時,再做行銷,被檢舉的機率就會降低。
  5. 要群發的廣告加以新聞化、或是故事化,對方看不出是廣告,自然也不會刻意去檢舉。

注意! 本文章由饅頭老師與藍眼知識學院創作,受智慧財產權法嚴格保護。未經書面授權擅自轉載或使用者,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,絕不寬貸。

藍眼知識學院

蘊藏許多助人的知識與智慧。

關注藍眼知識學院